唯一女皇武则天的奋斗史

2021-08-14  (字数:6920)

今天听百家讲坛之国号系列听到武周时期,其中关于武则天选择侄子还是儿子当继承人的分析非常有意思。百家讲坛还有一个武则天系列非常详细的讲解了从初唐到中唐的这段历史。这一篇来谈一下我们史上唯一真女皇(慈禧手动点了不喜欢),则天大圣皇帝。

电视剧形象

要说对武则天的印象,小时候最早来自于当时很火的大明宫词,只知道武则天是个狠人,为了栽赃亲手杀死自己孩子。但是这部剧的主角其实是陈红演的太平公主。其实更早的刘晓庆的一代女皇武则天更加深入人心,但是开播年份是1985年,所以离我过于遥远。不过刚才在油管上看了第一集,已经被刘晓庆的颜值和群演的演技圈粉。准备这两天刷一下。

其实小时候很早就知道武则天的名字叫武瞾,因为当时班上有一个很好看的女同学就叫李瞾。现在想想这个名字真的是有意思,因为武瞾自己比作日月当空,菩萨在世,创造了瞾字,篡了李唐的江山,之后又还权李唐,而我这个同学,姓李名瞾。我觉得他的爸妈多半是看过刘晓庆的武则天受到的启发,或者干脆自己有研究过。

再后来就是冰冰的武则天了,虽然后来被广电总局剪接成了大头贴,再后来冰冰也凉凉了。但是当时我记得在尼泊尔旅游时候,为了追剧,用龟速的手机网络看了分辨率144p的油管视频,可以说基本是听广播的情况下坚持追剧。虽然现在看来这个剧也很肥皂,而且主要集中在武则天上位前的宫斗,但是当时还是把武媚娘这个词吵得很热的,而且对武则天的正面美化了不少。

神秘预言

相信很多人对推背图都略知一二,其中开篇就是那个和唐皇帝数量相等的一盘李子,其中只有一个不带把儿的。然后就是后一则语言直接日月当空,还把武则天画了出来,不禁让人惊呼。不过推背图的成书时间一直都有争议,虽然传说是唐太宗时候李淳风和袁天罡所写,但是流传的多个版本很有可能是明清之后才有的。所以对于当时武则天的语言,跟后边的一些较为模糊的相比显得确实太精确了,实在让人怀疑是不是后人穿凿附会的。

还有就是当时流传的谶言:“唐三世后,女主武王当有天下”。据说也是唐太宗时期,民间流传的沸沸扬扬的谶言。 唐太宗召集武官在内宫宴会,作酒令,都说出自己的小名。瓦岗猛将李君羡自称小名“五娘子”,唐太宗愕然笑道:“哪里的女子,如此勇猛!”又因为李君羡时任“左武卫将军”、值“玄武门”、封“武连县公”、为“武安人”;官邑属县皆有“武”字,开始猜忌他。不久,派他出京任华州刺史。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御史弹劾李君羡与妖僧道信暗中勾结,将图谋不轨,唐太宗下诏诛杀了他。

这个故事是正史中记载的,但是这个事情最大的bug是,从宴会之后,至少过了十几年,五娘子才在弹劾下被杀,而弹劾的原因是与妖僧勾结,私自占卜,这个由头可以看出来应该确有妖僧,不然不会空穴来风。而且宴会过后,任命五娘子为华州刺史,刺史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位居三四品,非常高,而且华州离都城长安相当近,可谓举足轻重,所以这绝对不是贬谪,更像是常规任命。所以并不能看出在宴会后唐太宗对他起了杀心甚至疑心。

至于后来武则天上位之后,为五娘子平反,公认的猜测是为了收集祥瑞,证明自己天命所授,所以又搬出来这个故事,至于这个谶言,因为也太过巧合,感觉很有可能是武则天捏造的,然后为了佐证又用这个故事加持。唐朝改史书也不是一次两次,唐太宗都多次直接介入,宣武门之变现在估计没有人会相信了,更不要说更加强势的武则天了,况且武则天也是伺候过唐太宗笔墨的,估计继承了衣钵也未可知。

白富美,官二代(637年)

你可不要以为武则天是什么底层逆袭的凤凰女,人家是唐开国勋旧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为隋朝宗室杨达之女。十四岁(637年)时因貌美而入后宫封为五品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在太子侍奉太宗汤药之际,李治见到武才人并悦之。

649年太宗驾崩,武则天削发为尼,然后在削发为尼第二年,李治就和武则天在感业寺搞上而且怀孕了。第三年651年,武则天还俗入宫,封为二品昭仪。

可以看出来,不光家世显赫,而且肯定是个美人。不光有点内涵可以伺候太宗笔墨,更是有些手腕可以博得两代皇帝龙心。而且在母凭子贵的古代,她也是高产的,4子2女。

废立皇后(655年)

655年,李治在武将派默许下废立王皇后并册封武则天为皇后。关于李治为什么坚持废后,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武则天趁王皇后探访,闷死自己长女并且嫁祸给王皇后,这是直接原因。
  2. 王皇后家族显赫,唐太宗给李治的托孤重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是支持王皇后的,两个人虽然政治才能了得,但是结党营私,李治上位后,发现朝廷基本都是其朋党。李治为了分权,将双宰相增加到十个宰相,然而除了两个武将派之外,其他都被长孙无忌策反,李治为了打击长孙无忌,决定废了王皇后,册立武则天辅助自己。
  3. 王皇后不孕不育,并没有子嗣,这个是古代废后最常见的理由。
  4. 李治太子期间就是宠幸萧淑妃,并不喜欢王皇后,武则天是王皇后为了牵制萧淑妃接入皇宫的。但是后来李治开始专宠武则天,而武则天除了自己特别会伺候李治,还把她姐,以及她姐的女儿接到宫中,一边是温暖的3P4P,一边是没有感觉的王皇后,感情上李治也有废后的冲动。

二圣并存(667年)

我们说任何一个摄政或者干政的皇后或者太后,都是得有一个契机的,大部分都是先皇崩殂,少子年幼;或者是外戚势力强大。而武则天的契机,就是唐高宗重病。唐高宗的病,主要是头痛和眼疾,后期严重到完全失明。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处理政务的能力。

武则天从660年开始代理朝政,期间664年据说唐高宗也一度觉得武则天权势过大而有废后之心,但是终究没有下定决心。其中大概有几个原因:

  1. 李治上位之后,依靠武则天的皇后身份制衡当时的长孙无忌的外戚势力和褚遂良这样的托孤老臣。如果一旦废后,那么旧势力可能会卷土重来。
  2. 李治当时已经开始患病,不能处理朝政,需要依靠武则天来处理日常事务。而武则天政治能力确实不错,所以李治就一点一点下放了权力。
  3. 废掉武则天的话,太子也要一并废立,那么从小培养的心血就没了,而且整个太子一党势力都会重新洗牌,造成政治震荡。
  4. 李治当初也是为了武则天废后的热血青年,和武则天一见钟情,多少还是有感情的。

鉴于武则天势力日益强大,667年李治让太子监国,武则天也正式和李治并称二圣,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合法化。

二度弑子(李弘、李贤)

太子李弘应该是比较随父亲,比较仁义宽厚,所以也多次为他人求情惹得强势的武则天很不高兴。675年,李弘因为同情武则天的政敌萧淑妃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姐而触犯了他母亲的底线,李治还想禅位太子,被武则天强烈反对。好巧不巧,太子李弘就在当年吐血而死。有人说是武则天下毒(宋修史书新唐书为代表),有人说是肺结核(唐史书旧唐书为代表)。

同年675年二儿子李贤替补太子,并且监国。李贤在担任监国时,事必躬亲,明察秋毫,处理起政务来干脆果断,有章有法,赢得了朝廷上下的一致好评。同时李贤对文学造诣也颇深。然而可能因为李贤的正直,和武则天在宫内产生了诸多矛盾。

导火索是680年,武则天钟爱的术士被抢到所杀,武则天一口咬定是李贤所为,并且还在他家中搜出了数百具铠甲。高宗本来想不了了之,然而武则天不依不饶,以谋反罪将他贬为庶人,不久被逼自杀。李贤曾经写了《黄台瓜辞》,和曹植《七步诗》并称,感叹母子之情在深宫荡然无存。所以李贤的数百具铠甲,我觉得大概率是武则天栽赃,即使真的有,可能也是当时武则天术士被杀,迫不得已而准备政变自保。

真实的高宗

传统中国史学家认为唐高宗生性软弱及受武则天牵制。但事实上,唐高宗亦是有为之主,不少决策都对国家有利,唐朝在高宗统治下,国力和疆域达至鼎盛。史称“永徽之治”。

高宗继位时候,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两个顾命大臣专权,高宗将宰相增加至10个,分化宰相权力。后来得到武将派支持,废黜皇后,册立武则天为新皇后。军事方面,灭掉西突厥,百济,高句丽,唐疆域达到鼎盛。所以说是软弱无能并不合适,应该说是性情慈祥、低调更为合适。

后世亦常质疑高宗无法阻止武后专权。其实,高宗在朝廷中掌握实权,如在位最后一年仍亲自任免宰相、更压制武后的势力如贬抑她的亲信李义府、许敬宗。而武后逐渐掌权则或可解释为,高宗在个人健康状况、唐朝女性地位崇高、高宗儿子李显无能、武后在双方共治天下时显示其有为之能的多重考虑下的决定,不应单纯归咎于高宗个性懦弱。

政变废唐中宗(684年)

680年二子李贤被废后,三子李显被立为太子。683年底,李治驾崩,临死前传位李显,是为唐中宗。武后被尊为皇太后。可能是有两个哥哥被废在前,李显刚上位,就着手发动政变夺权。然而他的城府实在是不够深,上来就把韦皇后老爸提拔为豫州刺史,没过几天又要提升为侍中,被武则天派反对后说,“朕即使把天下都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还在乎一个侍中吗?”,被武则天抓住把柄,直接废黜,并且立小儿子李旦为傀儡皇帝。是为唐睿宗。从此武则天完全把持朝政。

关于为什么武则天能够废立成功,主要原因有三:

  1. 太后掌管羽林军,是军事政变基础。
  2. 武则天心腹裴炎是宰相之首,在政变当天带羽林军杀入,文武百官对李显并无感情。
  3. 武则天选择在不上朝的双日临时上朝,杀了李显一个措手不及。

然而武则天公然废立皇帝,也引起了大家的不满。同年684年就有徐敬业支援李显的起兵,被很快镇压。688年,又有博州刺史琅邪王李冲于博州(今山东聊城东北)举兵。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豫州(今河南汝南)呼应。也很快被镇压,并且因此诛杀了诸多李唐王室宗亲。

称帝改元(690年)

690年,武后自称弥勒菩萨化身下凡,制造了各种祥瑞,在神都则天门登基即位,改元天授,加尊号圣神皇帝,以睿宗为皇嗣(睿宗禅位)。改唐为周。关于为什么改国号为周,可以参看中国历代国号的由来。从684年完全掌权,到705年神龙政变下台,至少统治中国达21年。

关于武则天为什么想要称帝,主要有几个原因:

  1. 为了名正言顺。因为只要傀儡皇帝在,太后就是后宫干政,免不了李唐宗室或者各种将领,打着匡扶皇室的口号来起事。
  2. 武则天政治能力强,个性强势坚决,有权力的野心。
  3. 李旦已然年过三旬,心智成熟。以后可能会越来越不好控制了。

储君争夺(698年)

武则天称帝后,只立李旦为皇嗣,并没有立为太子。这是因为如果立李旦为太子,那么武则天死后,李旦势必恢复李唐王朝,那么武周一代而亡,自己的家族可能也要被清洗。而如果立自己侄子武承嗣、武三思为太子,虽然他们的政治合法性来自武则天,而且同姓武,能保留武周,但是狄仁杰(前宰相李昭德也说过)一语中的:“自古都是儿子祭祀父母,没听说侄子祭祀姑姑的。是侄子和姑姑亲呢?还是妈妈和儿子亲呢?”。

最终武则天还是选择了宗庙祭祀而放弃了自己的武周。698年,武则天复立废皇帝唐中宗为太子,李旦被贬为亲王。关于为什么武则天为什么忽然又转向李显而不是李旦,主要有几个原因:

  1. 李旦本身通读诗书,性格内敛,有一定政治能力。一直呆在东宫,和大家也算混个脸熟。而李显就是一个纨绔子弟,吃喝玩乐,之前被废之后一直在外地,没有党羽。武则天最怕有才德的太子,她希望越平庸越好。
  2. 李旦的两个妻子和大儿媳妇被武家害死,武则天为了称帝,大肆屠杀李氏族人,而替她铲除李氏族人的就是武承嗣,以及其他武家人。同时文武百官在武家跋扈下,为了自已的利益,在武则天面前多少有贬损、挤压李旦。一旦李旦上位,可能会对武家和文武百官进行清洗。
  3. 李显是戴罪之身,召回他会让他感恩戴德,所以武则天的男宠二张和当时宰相张柬之都支持李显。李显继位后,为了制衡李旦的势力,肯定需要借助武家的力量。这样就起到保全武、李两家的作用。

神龙政变(705年)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卧床不起,只有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侍侧。宰相张柬之、崔玄𬀩与大臣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交结禁军统领李多祚,佯称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谋反,于是发动兵变,率禁军五百余人,冲入宫中,杀死二张兄弟,随即包围武则天寝宫,武氏被迫禅让帝位予儿子李显,史称“神龙政变”。同年705年底,武则天病亡。

关于为什么神龙政变可以成功,有以下几点:

  1. 宰相张柬之策反了羽林军大将,并且安插了自己的人在羽林军中任职。
  2. 张柬之派羽林军将领通知李显,以获得名正言顺(李显在当时曾经多次犹豫退缩)。
  3. 太平公主策反了武则天的宫女,使得武则天不能及时得知消息。

李显被毒杀(710年)

李显705年二度上位后,710年暴毙。按照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唐中宗李显是被毒死。707年,太子李重俊被安乐公主迫害(他并非韦后亲生,安乐公主与其夫武崇训经常侮辱他并想夺了他的太子之位),于是发动了重俊之变,率兵攻杀武三思、武崇训父子于其门第,又攻玄武门,欲杀韦皇后与安乐公主等人,最终失败,逃亡时被左右所杀。安乐公主想借此事来陷害李旦和太平公主,但是在大臣的力劝下才得以幸存。

关于李显被毒杀,主要原因是韦皇后淫乱后宫,她的情人害怕事迹败露;同时韦皇后很有野心,想效法武则天自己当女皇;同时安乐公主也想当皇太女,所以几方合伙毒杀了李显。

唐隆政变(710年)

710年中宗暴毙之后,人心惶惶,韦皇后扶植中宗幼子李重茂登位,就是后来只在位不到一个月的唐少帝。韦皇后还将领南北衙军队交与韦家子弟统领,其独揽大权之心昭然若揭。在太平公主牵线下,睿宗三子李隆基和跟自己交好的万骑将领们,密谋政变。之所以选择和李隆基一起,而不是李旦,第一李旦目标大,第二太平公主有野心,选李旦,自己会变成配角。

因为韦皇后安插的左右羽林军将领不得人心,李隆基得以在万骑的帮助下轻松斩杀,并且控制羽林军。随后遥控指挥的李隆基和万骑汇合凌烟阁,并且攻入内宫,内宫武士倒戈。李隆基诛杀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并且对韦皇后一族进行了清洗。从六月初四(均为农历)韦后临朝,改元唐隆,到六月二十唐隆政变,仅过去十六天。

随后六月二十四日,太平公主称李重茂有意让位睿宗,更亲自将其提下御座,睿宗复辟,嫡长子李成器为太子。李成器鉴于“国治以序,国乱以功”,主动提出将太子之位让给李隆基。三天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李成器后来历任太子太师、太尉,封宁王。恭谨自守,不妄交结,不预朝政,为玄宗所重。能诗歌,通晓音律,尤善击羯鼓、吹笛。死后追谥为让皇帝,终年62岁,算是禅位之后难得善终的。而李重茂714年死在房州刺史任上,年仅19岁,从此中宗一族完全丧失了挑战睿宗一族的可能性。

此次政变虽结束了韦皇后集团控制朝堂的状况,但代之以太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对抗,而睿宗如同高宗及中宗一样,无法处理后妃干政的局面。

先天之变(713年)

唐隆政变之后,太平公主权倾朝野,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位是经由太平公主任命。她曾经要求睿宗废掉太子李隆基,并积极培植党羽,痛下杀手企图毒死李隆基,将其置于死地。《资治通鉴》说:“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余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纪,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文武百官除了姚崇、宋璟等寥寥数人外,大多数都依附太平公主。睿宗则试图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寻求政治平衡,可能由于武则天的阴影,渐渐倾向李隆基。

712年7月睿宗无法面对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争端,禅让李隆基,号称上皇。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但太上皇仍然掌握三品以上人事权。

713年6月,玄宗称太平公主要谋反,命王毛仲武装家兵三百余人,各骑马。玄宗亲率太仆少卿李令问、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亲信十多人,先杀左、右羽林大将军常元楷、李慈,又在内客省擒获了太平公主的亲信散骑常侍贾膺福及中书舍人李猷,接着在朝堂上擒杀了宰相岑羲、萧至忠;尚书右仆射窦怀贞乱中自裁而死。

太平公主见党羽被诛杀殆尽,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后返回。太上皇李旦出面请玄宗恕其死罪,被玄宗拒绝,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享年四十八岁。随后太平公主一族被清洗。睿宗也不得不彻底放权。

太平公主死后,唐玄宗统治的李唐政权宣告稳定,开启了开元盛世,结束了自唐高宗中期以来的女性专政50余年的局面,也结束了从705年神龙政变8年以来,首都多次兵变的现象和干政局面。

Reference

  1.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847336
  2.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819/16/39728639_931136918.shtml
  3. https://new.qq.com/omn/20200823/20200823A0GLKX00.html
  4.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668273814824173907.html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武则天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唐中宗
  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唐睿宗
  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太平公主
  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神龙革命
  1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唐隆之變
  1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先天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