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国号的由来

2021-07-09  (字数:7065)

估计很多人小时候都背过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 一统秦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自此完。

但是有没有人小时候好奇过,这些朝代的名字都是怎么来的呢?估计大部分的老师自己也不知道,有点见识的老师一般会告诉你这个大部分来自于开国君主的封地或者官职。但是比如说秦国发源于秦地,那么秦地又是怎么得名的呢?下边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关于每个朝代的断代和简介就不赘述了,在中国历代的疆域面积古代各朝有名的皇帝和大事记里边有详细的编年发展。另外推荐一下百家讲坛之解码汉字系列百家讲坛之国号系列,通过说文解字对朝代名字做剖析,不过讲的略微枯燥,最好对甲骨文有一点了解。

中华

中华是最古老的国号。“中”的甲骨文就是一个大旗子的象形,旗子都是插在国的最中央。上古时期的先民建国黄河中游,自认中央,且又文化发达,所以称中国(其他为之邦国)。“华”通“花”,在甲骨文里头就是一个花骨朵的形状,意谓文化灿烂,所谓中国“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也有人说华是因为当时文明靠近华山而因地得名),合称“中华”。我国号称华夏上下五千年,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怎么算出来的五千年,秦始皇统一到现在也不过两千年而已。所谓五千年,是从三皇五帝开始算起,三皇五帝1000年,夏商1000年,周朝到现在3000年,总共差不多五千年。

夏朝是由夏部落而得名的。司马迁认为当时夏朝是一个十几个部落的联邦,其中的首领是是姒姓夏后氏,所以整个联邦也就称为夏部落。至于夏部落为什么用这个字,如果研究一下当时的甲骨文,可以看出来很明显就是一个人跪在地上看太阳,表示炎热的夏天(也可能是对着太阳祈祷)。古代以夏为大,所以部落取这个名字估计和取华有点像,都是选个吉祥话。

东晋末期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人在关中与河套地区建立了大夏(407年-431年),也称北夏,因为国君赫连勃勃对大臣们说:“《史记》记载,匈奴人本是夏后氏的苗裔,我既然是夏后氏的子孙,国号还不简单吗?就叫大夏吧。”

之后这个地方就被北魏设置为夏州,然后沿用至唐朝。党项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朝时迁居陕北。唐中和元年(881年)党项首领拓跋思恭率领数万大军参与镇压起义,后因其收复长安有功,被封为夏州节度使,并赐唐朝国姓“李”。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称帝建国,史称西夏(1038年-1227年)。

商、周

商朝是由商部落得名。商字的甲骨文表示是薪柴在高台上燃烧,主要是为了祭天,因为古人一向宣扬自己是天子来获得合法性,祭天可能就是其中的重要仪式。而商代国君名字都用天干取名,应该也和上天崇拜分不开。后来商迁都到殷地(商丘附近),所以后来周朝称之为殷。

周朝因为姬族人迁到周原之后,推翻商纣王之后就用周作为国号。周的甲骨文很像整齐的密集的田地,所以周现在也有周密之意,古人重视农耕,这个可能是夸奖这个地方比较肥沃;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甲骨文的周是指当时可有花纹的玉器,从密集花纹而引出密集之意,当地人可能也是用这个吉祥话命名此地。

周朝分西周和东周,但是注意,东周、西周是我们为了区分取的名字,人家国号可一直是周,自己看自己的统治可是没有断过的(这点适用于之后的两汉,两宋,后金之类的)。至于为什么是西周和东周,因为刚开始的都城在镐京(西安附近),后来周幽王被犬戎灭了之后,周平王迁都东边的洛邑(洛阳附近)。

周朝作为历史上绵延最久的朝代,而且分封了五十多个姬姓诸侯国,所以后世不管是真的周朝后裔还是自己做个身份,都比较容易。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我们的女皇武则天了武周(690年~705年)了,武则天自称是周朝姬武(姬姓武氏,后来武姓来源)的后代,如果当时算上臣服的突厥,武周的疆域估计超过了1200万平方公里。还有五代十国最后的朝代后周(951年-960年),由自称为周朝虢叔后裔的后汉大将郭威篡后汉建立,基本上是北方统一政权。后来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篡位建立北宋,就是宋太祖。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得名是因为开国的宇文觉被封为周公。至于为什么是周公,看下面的地图的话,北周位置偏西,以前是周的龙兴之地,估计因此被封为周公。北周后来灭了北齐,然后被外戚杨坚篡国,之后杨坚灭了陈,统一中国。

所以可以看出来周应该是最牛逼的国号没有之一了,周朝是真正的封建社会,历史最久的朝代,周礼奠定了汉族的基础。汉族建立的最鼎盛的政权唐朝的最鼎盛阶段,就是武周。统一了几百年乱世的隋朝,诞生于北周。而文治和经济最鼎盛,政治最开明的宋朝,诞生于后周。

秦朝国号来自于秦国,而据《史记》记载,秦国是古部落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赐姓为“嬴”,受爵获封秦地,成为秦国始封君,建立秦国,号称秦嬴。秦地之所以得名,根据对其甲骨文的推测,字形为两个手去持杵捣禾,应该是形容秦地比较肥沃。事实上秦国一直是一个重农抑商的国家,秦国对自己沃野千里一直非常自豪,商鞅也是变法推行“国家授田制”土地改革,和兴修水利工程。

秦朝作为第一个大一统的政权,之后有很多粉丝选用秦作为国号。都在和偏安南方的东晋对峙的北方十六国期间,其中最开始为前秦(350年—394年),因为占据秦地用秦做国号,376年前秦统一北方,达到鼎盛。

之后383年淝水之战,前秦被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后,迅速分裂,后秦(384年~417年)和西秦(385年-400年,409年-431年)从前秦分裂出来,并且都用秦作为国号。所以一直要互相征伐,400年-409年西秦就被后秦吞并过。

齐国最初是周天子封给姜子牙的封地,都城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的甲骨文字形是三个竖立的麦穗,古代三为多,大概寓意着富饶的土地的意思,后来引申为整齐。

齐桓公时候,春秋五霸,齐国达到鼎盛,疆域见下图,后来战国初期,齐国大夫田氏伐齐,建立了新的齐国,成为田齐,之前的成为姜齐。

齐作为山东代名词,而且有过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的鼎盛霸业,后世最有名的就是南北朝时候的北齐和南齐了。北齐(550年—577年)是东魏丞相高洋篡东魏建立,高洋的封号为齐郡王,所以国号就用了齐,因为为了和偏安南方的南齐做区别,史称北齐或者高齐。

还有的就是稍早的南齐(479年-502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第二个朝代。为前宋大将萧道成篡位所建。萧道成被封为齐王,所以建国后就用了齐作为国号,史称南齐或者萧齐。但是他要求封齐王确实因为《谶书》云:“金刀利刃齐刈之”,意即“齐”将取代“刘”(刘宋,即前宋)

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就是唐末农民起义,黄巢建立的大齐,因为黄巢是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而且他起兵夺取的第一个地盘就在山东境内,所以用齐作为国号也是情理之中。

汉朝国号源于刘邦当时的封地汉中,所以刘邦称号为汉中王。而汉中的得名是因为流经的汉水,或者旁边的汉山而得名。汉不存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会音字,左边水表意,右边的漢的右半边,表音。当时刘邦选这个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汉在古意里还有繁星的意思,曹操的“星汉灿烂”,还有古诗“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都是用的此意。和周朝一样,西汉本来也定都长安,后来王莽篡位之后,又赶上绿林赤眉起义,当时汉光武帝刘秀起兵,统一全国,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汉朝作为华夏民族最强的政权,粉丝众多。其中以汉为国号的政权超过了十几个,包括元末明初和朱元璋终极对决中,自立为汉王的陈友谅(在位4年)的陈汉。但是除了西汉东汉,最有名的可能还是刘备的蜀汉,注意人家的国号可不是蜀,而是汉或者大汉,蜀是曹魏政权为了打击他的合法性而采用的蔑称,当然因为曹魏的正统地位被大部分人接受,但是大部分人还是称为蜀汉。

除了蜀汉之外,几个比较大的割据政权主要在五代十国时候,他们都是号称汉朝后裔的刘姓建立的。其中后汉(947年-951年)是五代十国的第四个朝代,虽然只有短短四五年,但是完成了北方大一统,基本有汉朝初期的底盘了。而南汉(917年-971年)基本上就是现在两广和海南的割据政权。

后来后汉被郭威篡国成为后周后,郭威杀死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养子,也是高祖弟镇守晋阳的河东节度使刘崇的嫡长子刘赟。刘崇原本以为儿子将被拥立为帝而按兵不动,得知儿子死讯后在太原继位,继承后汉,史称北汉(951年-979年),但是北汉只剩下山西北部、陕西、河北部分地区。

曹魏(220年-266年)是曹丕创立,都城洛阳。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城(今邯郸市附近),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后来又被封为魏王。魏朝也因为得名,并且一般被称为曹魏。从上图当时的地图来看,邺城已经在当时的魏地范围内了。所以曹操后来被封为魏公可以说是承袭了之前的西周的魏地。另外曹操的封号魏公也让他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因为魏的本意就是高的意思,正好对了当时的谶言“代汉者当涂高”(虽然袁公路认为自己也对了“涂”字,而携传国玉玺率先称帝)。

魏大家肯定不陌生,战国七雄之一。其实最早的魏国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国君为姬姓魏氏。魏本意是大,或者形容山很高的样子。所以周天子也是取个吉祥话吧。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魏国被晋献公攻灭,后来三家分晋,晋国的魏氏又建立了魏国,这就是后来的战国七雄之一。

除了这两个魏,还有六个魏政权,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北魏了。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朝时期的第一个朝代,由鲜卑人拓跋珪所建立,定都平城(遗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至于为什么叫魏,和他当时起兵的地方在魏地有关。也有可能是因为当时有东晋和后秦,而汉的话自己又不姓刘怕hold不住,之前大一统的国号也就只有魏了。

439年,魏太武帝统一华北,与南方的汉人政权对峙。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灭亡后,分裂成定都邺城的东魏(后被北齐取代,后北齐被北周歼灭)和定都长安的西魏(被北周取代)。

蜀、吴

蜀汉的国号是汉,并不是蜀,虽然后代有用蜀作为国号的政权,都不是很有名。蜀作为川地的代称,主要是因为神话中蜀人的祖先是“蚕丛”和“鱼凫”,而蜀字的甲骨文,就是一个蚕的象形。所以蜀字可能是当时部落的称号而来。

东吴国号来源于孙策被册封的吴侯和孙权被册封的吴王,皆因为他们大本营(苏州镇江一带)在吴地。因为三国时候地处东侧,也叫东吴或者孙吴。

吴地起源可以来自于周武王分封泰伯为吴子(爵位),在今天长江中下游一带,就是吴地的起源了。

吴,古通娱乐的娱,甲骨文字形就是一个人在手舞足蹈,侧脸张口唱歌的样子,所以当时可能吴国的子民比较会娱乐,少数民族欢乐多嘛,然后就用这个命名了。

南吴/杨吴(907年-937年)是五代时期十国之一,为杨行密所建,建都广陵(即扬州)。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据扬州。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封为吴王,907年唐灭亡后,建立吴国。史称杨吴,为了和东吴区分也称南吴。

晋朝得名是因为司马昭被封为晋公,后为晋王,封地主要是当时晋国旧土。也有一说是为了应谶“代汉者当涂高”,因为晋在当时主意即上升的意思,而司马昭被封晋公和曹操的魏公不同。曹操的魏公是因为先有了称号而后发现自己应谶,司马昭的晋公应该是为了应谶,而让当时的傀儡皇帝给自己封的。

西晋(265年-316年)都城是从东汉一直以来的洛阳,东晋偏安东南,都城在建康(今天南京)。晋国是周武王当时封给其第三子的封地,都城在今天山西临汾附近,是周初三大封国之一。后来的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称霸时间最长的一个。三家分晋之后,晋国就不存在了。

从晋的甲骨文字形来看,有人说是田地里的两个禾苗,但是参见齐,如果表多,应该画三个比较合理,我认为更靠谱的说法是要插入箭囊的箭矢,因为周朝尚武,晋国位于当时边疆,经常要和北边蛮族开战,这个封号有强调战斗力的意思,而且箭矢进箭囊,引申为进取的意思。

还有一个很好的佐证是,当时晋国国都就叫翼城,翼的甲骨文就是一个箭矢的象形。

另一个佐证是分封诸侯的周武王,除了被谥号为武之外,他的名字姬发,其中发的甲骨文就是一个手拉弓的象形。所以可以看出,当时周天子很喜欢用武器命名。

后唐重臣石敬瑭灭后唐之后建立后晋(936年-947年),都城晋阳(今天太原),后晋得名估计和当时的国家中心在晋地有关。

隋、唐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卦爵,称为“随朝”(581年~618年)。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他的封地应该在现在湖北随州市附近,但是事实上杨坚并未在随州境内任职。

唐朝(618年—907年)的得名来源于李渊的封号唐国公,李渊起兵之地在太原,而传说中黄帝期间,帝尧创立的古唐国,就在太原,之后帝尧在前2168年推翻了黄帝,开创了古唐朝。唐的甲骨文字形为口上一个钟,本意是讲大话的意思,后来引申为大的意思。《尚書》里说:謂之有天下之代號,唐、虞、夏、殷、周者,功德之名,盛隆之意也。故唐之為言『蕩蕩』也。可见和之前的夏,殷,周一样,唐也寓含大之意。

唐朝907年被朱温篡国建立后梁之后,土崩瓦解,后梁只保留了周朝开始左右的疆域。923年,唐朝的赐姓沙陀人李存勖消灭后梁,以“复兴唐朝”为名,重建唐朝,都城洛阳,史称后唐(923年-937年),是中国五代时期的政权之一,后因石敬瑭勾结契丹入侵而灭亡。看地图可以看出后唐当时还算是北方大一统的王朝。

南唐(937年-976年)是南吴权臣徐温的养子徐知诰篡国建立,刚开始国号为齐,2年后徐知诰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改名李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辽、金、宋

辽朝(916年-1125年)得名来自创立者契丹人发迹地辽河,而他们也用契丹做国号,辽和契丹在当地语言都是钢铁的意思,有可能是寓意钢铁一样的强大。

金朝(1115年-1234年),完颜阿骨打称帝时对群臣说:“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不坏。”于是,以“大金”为国号。后来金朝果然灭了辽朝,统一北方。金朝的建立者是女真人,女真在当地语义为氏族子弟。

后金(1616年-1636年)是努尔哈赤在东北建立的国家,国号“金”“后金”均有使用,都城在盛京(今天辽宁沈阳)后来被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努尔哈尔用金作为国号,是为了标榜自己女真正统,继承了金朝的遗志。

宋朝(960年—1279年)得名于宋太祖赵匡胤发迹的宋州(今天商丘)。北宋都城在开封,后来靖康之变之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南逃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建立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宋州得名是因为此地是西周時,周成王封殷商皇族后裔微子啓於宋,建都商丘。宋的甲骨字形为房子里边有一个神木,一般是代表宗庙,周王封为宋国的意思是让它们继续祭祀殷商于此地。也有说宋的宝盖头有安土重迁的意思,提醒殷商后人要安定。

前宋/刘宋(420年-479年)为宋武帝刘裕取代东晋政权而建立。刘裕被晋廷封宋公,进而为宋王,世居彭城(安徽徐州,紧邻商丘)为春秋时宋国故地,因而国号宋,,定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版图最大的朝代,当时所谓“七分天下,而有其四”。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方后,与刘宋形成南北对峙。

这里比较有意思的是,刘裕身为汉室宗亲,刘邦弟弟楚王刘交的后代,没有称汉或者楚,这是因为他是继承东晋,要承认晋朝合法性,那就要承认魏朝合法性,而汉朝视蜀汉为正统,曹魏晋为篡汉,所以不能称汉。同时期的汉赵王刘渊,因为是起义,所以不承认晋朝合法性,就打出了汉朝的旗号,虽然他是一个匈奴人。。所以当时的大家都在嘲笑他,汉也变成了一个很敏感的国号。

大元、大明、大清

元朝国号大元,取自《易经》“大哉乾元(盛大的乾元之气),万物资始,乃统天”一句,为元世祖忽必烈钦定。元的甲骨字形就是突出了头部的一个人形,引申为首位、首次、开始。元朝开始国号中加大字,之后的大明,大清正式国号都加了大字。

明朝(1368–1644)国号大明,流传比较广的说法是因为朱元璋和大部分追随者都是明教徒,朱元璋用明当国号确立自己从宗教获得的正统地位。这个如果考虑到朱元璋历史最低皇帝身份,还是很可信的;另外一个说法是明为火,因为元灭宋为金灭木,那么明朝的火德克制元的金德,同时木生火,继承自同是汉民族的宋;最新有一个说法是大明同样取自易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大元是初始,而大明是终止,克制大元,万事归一。

大明1644年灭亡后,南明(1644年-1662)小朝廷不断南迁,从南京一路逃到广东,坚持几年之后,又逃亡云南,缅甸,最后被吴三桂剿灭。之后郑成功的明正(1628年-1683年)投降清朝,明朝所有残余政权灭亡。

大清(1644-1911)是女真人建立的,所以刚开始叫后金,后来金改成清最主流的说法是皇太极为了五行相生相克说,清为水徳,水克明朝火德;同时元朝为金德,金生水。同时,清和金在当时读音相似,换一个字,不会造成另起炉灶的感觉。

总结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来,元朝以前大部分的国名,都出自建国君主的封地或者封号;而大部分的封地和封号,都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分封的诸侯国;大部分的诸侯国得名,都是从甲骨文中寓意丰收,或者强大的一些褒义词而演变的部落名或者地名而来的。而元明清三代,都是自己无中生有的国号,而且很注重五行相生相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