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对这个现象都不陌生,小时候被罚写一个字100遍之类的,写着写着忽然就不认识了,觉得这个字好奇怪,然后再看别的字,忽然发现都很奇怪,好像恍如隔世,有点世界观崩塌的感觉。最近一直在研究古代史,经常需要看同一个字很多次,看到魏国的魏的时候,看着看着,忽然就觉得很奇怪,感觉怎么魏从一个字变成了左右两个字,为什么是这两个字在一起,然后再看左边这个字,又觉得很奇怪,好像从来不认识这个字了。
科学家管这个叫认知饱和,指的是大脑长时间加工或者多次重复加工特定信息时,会降低加工的效率,即大脑认为“这个信息已经反复处理过了,不再含有新的信息,不需要加工了”,所以产生了认知层面的“适应”;而且大脑在长时间重复加工的过程中过于疲惫,从而阻断了所有相关的联想。此时事物的形态(字形)始终保持在视野当中,字还是那个字,人还是那个人,但其意义却逐渐消失了,这就是“陌生感”。听觉、嗅觉等都会产生类似的神经疲倦现象,神经疲倦有时也能导致感官抑制。比如,香水闻着闻着就闻不到了,噪音听着听着就被和谐了。
简单来说,就是每次你看到一个字,大脑都会先根据字形,来推断出语义,来理解这个字,但是当你看太多遍时候,大脑就罢工了,你就停留在字形上边了,就会注意到局部的字,而产生陌生感,有时候局部的字并不是你熟知的任何一个汉字,会让你关注局部时候,也不能理解到它的意思,加深陌生感。
最近研究了甲骨文之后,对字形的来源,偏旁部首的意义,和汉字的形成规律有了一些了解。发现对这种语义饱和有很大的帮助。同样拿这个魏来说,它本来自巍,形容高大的样子,后来省略了山,作成了姓氏和地名。但是如果你知道它的左边委表声,右边的鬼古意为巨人族,暗含有高大的意思,那么就知道为什么造这个字。如果你又能了解委字甲骨文的来源是上禾下女,女字形一般表示跪坐的人(包括男女,多指女),庄稼跪在地上,引申出弯曲的意思。
所以可见,其实我们虽然一般掌握几千个常见汉字,但是大部分汉字我们只是一遍一遍的书写记忆,其实对它的来源和形成是一无所知的,我们看到魏字,想到了魏国和曹操,但是有点像做完形填空,固定搭配,语言习惯让我们自然而然,而当我们真正关注到它的本体构成时候,我们其实是不明所以的。而如果你了解了甲骨文的形成和汉字的构造法,那么就算你盯着魏再久,都能从字义转化到形状,你也是看到了禾苗的形状,跪着的人形,还有一个高大的鬼在你的眼里。然后你能根据他们的组合法,拼出这个魏字。所以了解汉字的由来,真的很重要。不然可能只能机械的使用,而不明白其后的文化底蕴。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