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阎步克老师讲的中国古代史,其中讲到周朝的官位制度和分封制度的时候,讲到了最大的三公(太保太傅太师)之下的三事,也叫做三有,他说了这个有的上半部分,其实就是甲骨文里头的手,下半部分就是甲骨文的肉,手里有肉,那你就厉害了,就有了。
其实仔细观察一下,发现甲骨文的手和肉都是很象形的。另外一个是他讲分封制的封字,其实左边就是插在地上的招牌或者种下的树苗,右边的寸也是手的变形,用手种了树苗插了个招牌,就算封在那里了。
寸表手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就是团汤圆的正确写法団(现在日语仍在用),其实就是手把东西揉成一团。之前也听过一席关于甲骨文的讲座,其中提到的鼎,鹿,鬥,育,伴,美,交,宿,都非常的有意思。下边放出来其中三个字,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猜出来。
具体的写法和来历参见特别牛逼的字典,可以查到各种字的甲骨文字形和形象的图片说明。看到了一篇非常好的甲骨文会意字总结,所以决定利用这个帖子好好开始研究一下甲骨文,这篇文章主要总结一下心得。具体学到的114个常见的甲骨文放在后边的三个甲骨文学习blog里头:甲骨文学习之一,甲骨文学习之二,甲骨文学习之三
其实甲骨文作为会意文字,偏旁基本上非常的象形,组合也基本上是在两个象形偏旁组合产生的意义,具体的组合逻辑浏览后边的字会有一定的心得。我总结了其中常用的偏旁:
- 手:一般是一个U型中间被一个弧线对分,手比较像斜着写的巾,手在是有位置的,比如上边讲到的(有、封),手是伸向肉和木的;后边我们会讲的(尊),是双手捧酒壶;而发妻的(妻),则是手抚摸妻子头发。
- 支字旁,反文旁:手持棍子(鼓,败,牧,尹)
- 止:脚,画成一个脚型加三个脚趾,参看后边的(止)。止写在下边的话,就会变成现在的走字底,比如追逐的(逐),甲骨文是上豚下脚;脚是有方向的,详细见(陟和降),一个上山一个下山。
- 彳:道路。比如迁徙的(徙),就是在沿着道路走路
- 口:可以是嘴(言)或者方形的城(宫)或者容器(品)
- 大,人:都是指人
- 匕:直立的人或者躺直的人(此,死,化)
- 子、呆:小孩(弃,保)
- 日、夕:日月(朝),月形状也表示肉(有)
- 家(宝盖头):(内,家)
- 示:祭祀台子(祭,宗)
- 玉:代指宝物(寳,弄)
- 斤:斧头(兵,析)
- 戈:代指武器(戍,伐)
- 方:旌旗飘扬的样子(旅,族)
- (官,陟):长的物体竖着写,官下边是两个土堆,陟左边是三个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