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称呼的词语太多了,姓名,名字,姓氏,字号,那么姓和氏有什么区别,字和号什么时候该使用,总结了一些一目了然的解释和一些好玩的例子。我另外一篇文章“为什么外国人名字在前姓在后”还有分析过外国人的名字来源。
姓
最古老的的代号,带女字旁,始于母系社会,是一个部落的称号,用于标记血缘关系。当然到了父系社会之后都是父姓了。现在的很多姓都是春秋之后发明的,从地名,官名,职业甚至动物各种借鉴。其实最初夏商周时候,姓也才几十个,甚至《春秋》只记载了22个。其中最有名古姓有周朝的国姓姬,所以周文王叫姬昌,周武王叫姬发,当然黄帝也姓姬,号轩辕,所以你可以叫他姬轩辕,然后往上商朝的国姓是子,夏朝的国姓是姒,往下春秋齐国的国姓是姜,所以齐桓公才是正宗的姜小白,还有秦朝国姓是嬴,楚国的国姓是芈,芈月传的芈,其他耳熟能详的古姓还有任、曹、祁、姜、董。时间到了现代,姓超过5000个,常用的100个占了总人口87%,最多的5个姓李王张刘陈总人口有3.5亿。
氏
这恐怕是现在最熟悉的陌生人了。经常听到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其实姓氏现在已经部分了,古代姓是部落称号,氏是部落分支称号,所以氏是姓的分支,用于更细分你的从属。现在人很多姓的其实是古代的氏,比如周朝开国钓鱼达人姜太公,姜姓吕氏字子牙,被封到齐国,到了齐桓公时候,因为在齐国已经传了几百年,他们也称自己为齐氏,所以齐桓公的名字应该是齐小白或者吕小白。他们的氏,齐和吕,现在也都是大姓了。还有秦国和赵国都是嬴姓赵氏,所以有的人说秦始皇叫赵政,赵国反而姓嬴,其实是没搞懂姓和氏区别,所以足以见得秦赵两国真的是非常近的血缘关系。还有刚才说的楚国,是芈姓熊氏,熊现在也是常见的姓了。还有比如孔子,其实是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所以如果见面了应该称呼为子仲尼或者孔仲尼。
名
古代原始社会,大家都是公有制,不分你我,见面都是喂喂喂,嘿嘿嘿,不需要代号。所以母系社会,大家都在问爸爸去哪儿了。后来私有制了,大家说总得有个不一样的称呼把,于是每个人都给自己起个不一样的名。就比如现在,大家称呼你,一般都是称名,比如你叫刘德华一般是德华,林黛玉一般是黛玉,如果是大刘,小林,就很容易重复。所以名应该百花齐放,尽量有个性。这就要说单名和复名,一般现在大家都尽量起两个字的名了,虽然我还是单名,古代人少,单名居多,西汉15帝,二人复名;东汉13帝全单名;西汉至东晋,54帝,4个复名,单名94%。
不过我国的名和国外的感觉还是有差,国外基本就是Tom,John那么几个,而且是专门用作名字,我国基本上可以是任何字,但是我国文化上,一些好听的词,大美丽,小漂亮,张发财,川有才,婷啊玲啊玉啊的,占了很大多数,当然还有潮流词汇,建国,爱民啊这些的,还有很多是为了补五行风水之类的,比如我五行缺木,所以我的名里头就一定得补木。
字
我们有成语直呼其名,现在情侣吵架,爸妈打你之前,都要叫你的全名,所以可见叫全名不是什么好事。尤其是晚辈称呼长辈,直呼其名会很不礼貌,所以古人发明了字。名字名字,其实都是你对自己的称呼,可以说名是长辈对晚辈叫的,字是晚辈对长辈叫的。所以古代有点地位的人才会有字,不然你地位那么低,起个字也没人叫你啊。我们耳熟能详的字估计都是三国时期的把,曹操字孟德,刘备字玄德,孙权字仲谋,还有吕奉先,郭奉孝,周公瑾,等等。
号
号其实就是古代的网名,和现在的石榴姐,传说哥,蝴蝶姐姐差不多。就是为了fancy一点,直接抓住别人的眼球,显示出自己独到的逼格。比如陆游号放翁,杜甫号少陵野老,唐寅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苏轼号东坡居士,李白号青莲居士,可见大家的号除了标记自己的底盘之外,也要标记自己的属性,才子佳人还是嬉皮士。如果是这个套路的话,我估计应该号猫本文青或者皇城帅少。刚才说了名字是对自己的称呼,但是其实是长辈给取的,因为你初生牛犊,啥都不认识,但是等你到了青春期,各种荷尔蒙之下,你就想给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给自己取个号。号一般可以当做名字的延续,而且是更加尊敬的称呼,所以有号的人比有字的人更少。
除了刚才那些自号的人,还有的是别人给上的尊号,皇上给的封号,或者死后追封的叫谥号,当然还有现在大家最津津乐道的外号。尊号的话,常用官名地名,杜甫杜工部,孔融孔北海,李鸿章李合肥,封号的比如慈禧老佛爷,诸葛武侯,兰陵王,秦王李世民,这里有一个常识,就是单字王和双字王,一般单字都是皇亲国戚,享受正国级待遇,而双字王大多是功臣,降将,血缘很淡的远亲,一般是省部级待遇或者荣誉头衔。
谥号
谥号特别讲究,而且是固定的几个字,所以单独说说。谥号都是死后别人追封的,所以本人并不知情,属于身后事,而且谥号一般是王公大臣才会有的。比如周文王,周武王,曾国藩曾文正公,李鸿章李文忠公。刚才举例的都是谥号文字辈的,经纬天地曰文,开疆拓土曰武,善政养民曰德,逊顺事上曰恭,这些都是上谥,还有同情型的中谥,比如蜀汉怀帝刘禅,汉哀帝刘欣,当然还有恶谥,比如商纣王,周幽王,隋炀帝。
可以发现上边举的例子先秦时候居多,这是因为先秦时候的谥号一般都比较朴素,比如周文王谥号就是文(或者文王),周武王谥号就是武(或者武王),而到了汉代,以孝治国,所有谥号基本都加一个孝字,比如汉孝文帝(汉文帝),汉孝景帝(汉景帝),隋文帝杨广和隋炀帝杨坚是最后的清流,到了唐朝之后,谥号基本上丧失了盖棺定论的特效,基本上都标成了后代替祖上吹牛逼的工具,越来越长,甚至到了后边的20多个字,庙号反而成了事实上的谥号(参照下文)。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刚开始儿子高宗给谥号:“文皇帝”,注意噢,之前周朝是王,汉朝是帝,到了唐朝,就变成大写的“皇帝”了,后来过了二十多年唐朝走入极盛,高宗又追加谥号为:“文武圣皇帝”,再后来到玄宗又追加:“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我们看一下宋太宗的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最后看一下乾隆的年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是不是跟我一样一半的字都没看完?反正是感觉喜欢的吉祥的字全码进来了。
庙号
所谓“庙号”,是指古代帝王死后,他的子孙为祭祀祖先,会修建一座庙宇,然后在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称号。唐朝以前有庙号的皇帝较少,商朝所建立的古制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且甲)、中兴者曰“中”(中宗且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
到了唐朝之后,庙号就彻底放开了:仁宗、孝宗、睿宗乃仁爱孝顺的贤主;哲宗、兴宗、成宗、显宗是守成之君;玄宗、真宗、理宗、神宗、道宗为人好玄虚;度宗、定宗、顺宗仅是过渡君主,影响不大;穆宗、光宗在位时间短且作为少;惠宗治国无方,江山残破;熹宗、僖宗昏庸腐朽;
所以唐朝以后的皇帝,基本用庙号称呼,比如唐太宗,宋徽宗,明成祖。看到这里的同学可会发现一个小技巧:“帝”字结尾的就是谥号,“祖”“宗”结尾的就是庙号。
年号
年号是汉武帝发明的,第一个年号是“建元”。在此之前,我们都用帝号纪年,比如齐王建元年(前265年)、秦王政元年(前246年)、赵王迁元年(前235年)、汉王邦元年(前206年)。明清时候,我们对皇帝称呼多用年号,比如万历,崇祯,康雍乾,这是因为明清一般是一生一个年号。当然也有年年换的,换了17个年号第一女皇帝武则天,她的年号随便哪个都是吉祥话,长寿,如意,神龙,万岁。
有的有名的皇帝我们甚至会直呼其名,很是有趣。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渊,唐玄宗李隆基,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宗朱允炆,明成祖朱棣。其实他们有的年号也是耳熟能详的,比如唐玄宗的天宝,唐太宗的开元,明成祖的永乐。所以我们最后总结一下:唐朝以前皇帝基本用谥号,唐朝以后皇帝基本用庙号,明清皇帝皇帝多用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