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看懂佛教世界观

2021-10-26  (字数:2529)

从小我们看各种电视剧,里头的和尚都会说:色即是空。估计很多人都以为这句话是劝我们戒色,好多小文章还煞有介事的说,这句话意思就是我们满足完色欲之后心里都会空空的。笑死,那后边还有一句空即是色怎么解释呢?我们就从色即是空开始说吧:

色即是空

也可以反过来说空即是色。其实这里的色是指色相,是物体表现出来的外形、属性,佛家认为这些都是外在的,精神才是永恒的,所以任何看到的物质世界,都是虚无的,或者是不一定真实存在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黑客帝国里,你看到的勺子和美食,都是一段代码罢了;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的思想是一个缸中之脑,你其实没有肉身,只是我给你的大脑虚幻了一个你现在看到的电脑屏幕,房间,甚至是自己在打字的手。

四大皆空(地水风火)

其实和色即是空是一个意思,因为在色(物质)的四大形式在佛教看来就是,地、水、风、火,这个也就是我们说的自然界四大元素,分别对应固体、液体、气体、等离子体。这些都是对世界物质的朴素观察,我们道教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是类似的概念。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所以如果我们按照物质形态的有无来分的话,可以分为色界和无色界,而作为色界中的人,本身有着天生的七情六欲,并且因为欲望就会犯下业障(罪行),所以人类处于更低的欲界,还没有摆脱被欲望的驱使,所以三界依次向上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七情六欲

七情就是喜、怒、忧、惧、爱、憎、欲,其实欲望也是佛家的七情之一,我的理解是七情六欲这个概念是佛教本土化之后加入的概念,因为七情是公元前200多年的战国时期,《礼记》和《吕氏春秋》提出来的概念,而佛家六欲的说法,是公元400年隋朝时候才在一些高僧的佛经里出现。六欲的说法很多,感觉大有概念在上为我所用的意思,所以大家也不用纠结,大概知道有两种主流的说法就好了,其一是六欲是各种对异性的欲望(性、相貌、仪态、声音、肌肤、身材),其二是基于六根产生的各种欲望。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六个感官,有时候也去除意称为五根,分别对应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觉。所谓六根清净,就是指不为客观世界的感觉所驱使,大概就是断了七情六欲,摆脱了欲界了。

六道

整体等同于三界,不过三界是按照境界的不同区分的,六道是按照众生种类或者说叫业力或者叫果报的不同区分的。居住在“欲界”的众生,从下往上,又可分为地狱(贪嗔痴)、饿鬼(贪)、畜生(痴)、阿修罗(嗔)、人(体验)、天人(善)六种,称为“六道”,而“色界”与“无色界”的众生均属于天人道。所谓六道轮回,就是指根据自己的修为和业障,在六道中晋级或者堕落的轮回转世。关于六道的理解,我觉得可以综合下一条的三毒(贪嗔痴)来理解:一般情况下在人道,体验世界、积善积恶,如果善报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到天人道,犯了嗔就堕落到阿修罗道(暴怒),犯了痴就堕落到畜生道(无知),犯了贪念就堕落到饿鬼道(禁欲),而业障过于严重的的,就会堕入地狱道。

三毒(贪嗔痴)

也被译作淫、怒、痴。贪是贪爱五欲,嗔是恼怒中伤,痴是愚痴无明。三毒中嗔为最恶。三毒是世间一切烦恼的根本,造下种种业障,影响轮回。

五蕴(色受想行识)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感受苦乐)、想蕴(思考分析)、行蕴(主观能动)、识蕴(六根感官)。小乘佛教讲究四大皆空,看透了肉身本质就能成佛,而四大皆空在大乘佛教还只是刚开始,大乘佛教讲究五蕴皆空,四大皆空的四大都属于色蕴范畴,而其余四蕴都是精神境界的范畴。小乘佛教看透了一切的表象都是虚无的,而大乘佛教认为一切的感受、认知都是虚无的,这个世界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増不减的。浮世虚幻,本无去来。四大五蕴,必归终尽。菩萨能看透五蕴诸法都是空的而不是自己所能主宰决定的,因而度脱了一切痛苦与磨难。

四苦(生老病死)

这不需要什么解释了,我们凡间的痛苦,都是肉体的痛苦,可见还没有摆脱色界的束缚。

涅槃

就是进入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増不减的寂静境界,将世间所有一切法的自体性都灭尽的状态,一切肉体、精神的烦恼和痛苦都不复存在,已经五蕴皆空,摆脱了三界六道中的轮回转世。

缘起缘灭

一切事物、想法的产生,都是因为缘起,而一旦事物消亡,或者想法幻灭,这段缘灭,如果认为事物是永远的、不可分离的、有实体的,则终会在万物毁灭时感受到痛苦,所以真正处于涅槃状态时候,缘也就尽了,或者看开了?

三相(无常无我涅槃)

或者叫三法印:“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诸行无常就是一切事物或者状态都是短暂的,诸法无我就是不存在我的概念,所谓我的存在只是想像出来的不合现实的主观概念。其实这和涅槃的意思是一样的,一切形态、自我都不复存在了,达到了真正的寂静。写到这忽然觉得,感觉真正的佛陀是宇宙本宙啊,真正的寂静、无常态、无感情,我们也许只是宇宙这个佛陀随机思绪的小浪花。

四圣谛

佛教的教义核心,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可以说是佛教全家桶,告诉了你what(人生来就处于轮回转世中受苦)、why(我们因为有六根所以必定会感受到痛苦)、when(只要在轮回就一定会有痛苦,只有脱离轮回)、how(为了脱离轮回,必须进行修行达到涅槃状态)

世界地图

一个小世界里有一座须弥山,世界围绕须弥山而安立,周围有四大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南赡部洲)和九山八海。须弥山下是地狱,往上及上部虚空是人间、欲界天、色界天。一千个小世界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合称“三千大千世界”,并非说“三千个大千世界”,其中同时只有一尊佛陀出世。大乘佛教认为所有世界中有无数无量的佛陀在各自的三千大千世界中出世和度化众生。

小乘、大乘佛教

简而言之就是小乘佛教只渡自己,大乘佛教普度众生。小乘佛教是大乘佛教出现之后,对之前教义流派的称呼,因为带贬义,现在成为上部座佛教。小乘佛教认为有唯一佛陀,而大乘佛教认为三千世界都有各自的佛陀,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

小乘佛教经典是《阿含经》,是佛陀在世说法的巴利文记录,较接近其原始思想。大乘佛教经书《般若经》《华严经》等是后来发展来的。小乘佛教注重解脱今生的痛苦,大乘佛教是走向涅槃的菩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