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好像严抓补习班,听说新东方和猿辅导的股票都要腰斩了。真的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这样是搁在以前我爸妈肯定是愁的那批,现在而立之年,工作也五六年了,我爸妈每次跟我打电话,必然要督促我“好好学习”,这四个字可能是当之无愧我过去三十年最讨厌听到的四个字。
之前在当代网红和古代科举里头说过,科举制度创立之初就是为了让一小撮智商在线的精英不要闹,加入我们既得利益集团,分一杯羹给你。正所谓: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为什么大家都拼了命的读书?因为对于寒门子弟,这是唯一的晋升通道;甚至官宦世家,想当大官也要走个形式。士人自古修身养性而举孝廉,熟读四书五经而举茂才。我们从小被教育,读书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但是却并没有真的在乎读什么书,读书对自己的思想,对社会的改变。我们从初衷就错了,所以读书会越走越偏,堕入实用主义的陷阱。
注意,这个实用主义,我觉得更接近与个人功利主义。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物质享受,财产、地位、伴侣。在古代,有技术而无科学,也是这个原因。人们可以有营造法式,可以有诸葛连弩,可以有浑天仪,但是却很少有数学,物理学,生物学这些基础科学的研究,甚至连类似工程力学这样的实用学科都没有,人们最多:嗟乎!奇技淫巧而已!这是因为实用主义的我们知道how就可以了,不需要知道why。
而当我们还在弘扬二十四孝,讨论忠孝不能两全是保大还是保小的时候。古希腊那边已经在研究如何保障民主自由,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在我看来,这对人性的探索,才是真的修身养性;古希腊的数学,哲学,医学,才是真的在读书。
那这样看来,现在的初中生,高中生,不是每个都在认真读书的吗?其实不然,我们和当年科举的考生一样,只是机械的为了考试而学习罢了,谁没事又想真正拿个小本本,研究一下怎么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或者探索一下有没有比核能更优质的能源呢?我们不是为了求知,至少绝大多数不是,我们还是为了出人头地。这些纯科学都不好就业的,更不要说文史,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学个java当个码农年薪百万香。而真正码农里,做出点技术创新的,也是少之又少。
说了这么多,不是说纯粹的消极抱怨。我渴望国家能强大,良性发展,在我看来,就是两个关键词:因材施教和鼓励创新。
因材施教就是素质教育,就是让一个人真正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因为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我相信很多人都因为水浒卡熟读水浒一百单八将,玩三国群英传把三国武将研究个遍,你只有喜欢做,才会投入时间,才会迸发出四维的火花,我相信欧拉即使在眼睛失明的时候,想到一个绝佳的数学证明也是异常兴奋的。所以不要总禁止课外书,你可能抹杀了几个张爱玲;不要总说搞数学,生物赚不到钱,你可能错过了几个陈景润、袁隆平。我甚至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和人生意义,绝对不止是做出的贡献,他的经历和体验,构筑了这个人,包括打游戏,包括挑战极限运动,包括到处旅游。
而鼓励创新,也不是嘴上说说。要有实打实的支持。明星一集综艺100万,而100万个科学家里一个人搞出了创新,奖励1万,这肯定不行。要是全行业的,尤其是基础科学,要多一些榜样,多一些平台,多一些资金。就像工业革命的英国之所以学术氛围那么浓厚,一个科学圈子,圈子里的人能够相互扶持,圈子能受到群众的膜拜,也就能有各种金主愿意投入,这很重要。就像我们足球不行,想踢职业足球的人也少,欧洲足球厉害,他们的青少年也更愿意把足球当事业,正向循环。
最后吧,关于政府怎么办,民国政府已经给出了很好的答案:给钱就行了,其他的完全不要管,让大学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