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

2021-06-04  (字数:3719)

不知道从多大的时候开始,大概是小学吧,爷爷不在了,开始有了死亡的概念。自带无神论属性的我们,被人死如灯灭,再也不知身后事的恐惧深深支配。包括到现在,每每想起,细品的时候,或者在我的梦中经常经历死亡的时候,那种发自内心的恐惧都让我感到不安甚至有点绝望。我不是想开了,只是让自己不去想。

其实何止是我呢,何止是我这个年纪呢,哪怕是生活质量没那么高的古代,年过半百的苏轼,泛舟江上,不禁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然后是深深的悲伤: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然后只能借酒消愁了吧,喝的嗨了之后就: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最后酒醒了,梦碎了: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有那么点乐观,有那点豪迈,又又那么点不甘。之前半夜和若雪谈古论今,聊天说地,我们都被这句词深深震撼,一瞬间仿佛回到了苏轼乘着小舟到海边崖壁下,慷慨激昂的题词,满是对人生的眷恋。只要有人存在,就会有生之向往,从苏轼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白,再到现在每个感伤的文艺青年都在感叹的“出走前半生,归来仍少年”,“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确实,人的认知是一个圆。圆形面积不断扩大,接触面积也在扩大。混沌时候人们对河水泛滥,日食月食这种未知恐惧,科技时代,人们也对宇宙无垠,历史绵长感到无力。地球46亿年和人类几千年,还在加速膨胀的宇宙和没走出太阳系就化成一个蓝色光点的地球。我们确实是太渺小和须臾了。关于这点,我倒是有一个出路,就是当我得知地球上目前为止总共只诞生了不到1000亿人,这是因为人类数量在现在人口爆发之前一直在很低数量级,在这让我一下子感觉到,我们人类到现在,也不是一茬一茬无穷无尽的,这么几万年,总共也就这么多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现在又是疫情又是人口负增长,我们又突破了核武器的科技封锁,未来不可期,不好说人类是不是真的可以绵延不绝呢?之后我要写一篇人类差点灭亡的几个瞬间,不过说实话我们小时候一定都度过过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是不是每个人都跟我一样,有过“世界就在我死的一瞬间毁灭”的想法呢,现在想想,有点幼稚,但是事到如今还是有种死后世界我反正也看不到了,没法真心实意的祝福,可能是不是有了子女之后会改观呢?

说到子女,之前最让我感触的一句朋友圈小作文就是“父母是一座大山,父母不在了,你就直面死亡”。从那句话开始,我第一次感到,我长大了,成年了,父母老了,也快年到花甲了,以后再也没人给我撒娇了。仿佛感到了和父母的离别之苦,以及自己正在跨过生命钟的正午。有人说人会长大三次: 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 第二次是在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令人无能为力的时候; 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最大的勇敢不是无所畏惧,是知道困难,依然选择坚持。同样的话之前看youtube的雷探长也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人不怕死,一种是知道死亡那边是什么,无惧无怕;一种是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无怨无悔

但是想要保持这种豁达是非常非常难的。之前我就被一句话戳过心,并且时长用这句话激励自己,让自己有容乃大。这句话就是:二十岁之前所有的发明都是新奇的,四十岁之前所有的发明都是牛逼的改变世界的,四十岁之后所有的发明都是邪恶的。其实想想周遭,老人们拒绝上网,拒绝智能机,不就是他们觉得打破了他们年轻时候建立的世界观吗?对于我,现在对新的歌星,小鲜肉,电视剧,基本上知之甚少,也懒得去关注,和更年轻的时候相差很大,是不是也是快四十不惑的节奏了呢?很羡慕那些活到老学到老的,最近在看young sheldon,里边的老教授那么大还在钻研新知识,其实真的难能可贵。

之前晓说有一集是邀请了刘慈欣聊三体,其中就谈到了克隆技术,高晓松抛出了一个问题说:如果技术足够强大,能够有脑机接口和记忆备份,并且用这个克隆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你,你觉得你获得了永生了吗?高晓松说自己觉得获得了永生,并且说有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人在那里生活,思考,创作,觉得非常的快乐和欣慰,而刘慈欣说,克隆出来的人还是一个备份,自己的本体还是死了,就算克隆的一模一样的意识,那也是另外一个意识。可以看出,高晓松是自我意识没那么强的,偏乐观的,而刘慈欣可能长时间的独处让他更加对本我有深刻的认同。我也尝试过问一些朋友这个幸福二选一,有人是高晓松派,有认识刘慈欣派,很不幸,我是刘慈欣派。不得不说悲观的刘慈欣派在现实科技下可能会更加悲观,因为我们的永生之路大概只有《别让我走》里边的换器官的一个方法了,而高晓松派似乎很多方案:克隆人,《缩小人生》里头的身体缩小,脑机接口的意识虚拟化等等。甚至如果肯定了意识复制就是深拷贝的话,star trek里边的光速传输似乎都变成了可能。

关于永生的话题,《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绝对的教科书般的演绎,也引发人的思考,我不止看了十遍,绝对是最爱的科幻片前三(另外两个可能是黑客帝国和回到未来)。当平凡的你听说你的朋友可以永生的时候,反应刻画实在是太细致和细思极恐:惊讶,羡慕,好奇,恐惧,憎恨,毁灭。所有的人性在这样一个设定下被曝露的淋漓尽致,人的求知欲,私欲,攻击欲。在影片的最后,也只有黑人教授和年轻女教授能保持冷静,所以可见爱情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当然还有黑人兄弟是多么与世无争)。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生命真的没有终结,会发生什么呢?最大的可能就是你经历了所有的可能性,就像《无姓之人》里头,你甚至分不清是真实的经历还是你臆想出来的,而且你再也没有了好奇心,没有了乐趣,因为一切都可以重复,你也不会为一个漂亮的决定沾沾自喜,一切索然无味,也许自杀是最终的解脱,也许在我们有限生命之前,存在过这样无限生命的,但是因为整个种群的自杀走向灭绝。说这个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但是我现在就有点这样的感受了,疫情闭关锁国期间,我在澳洲只能在国内玩,好山好水好无聊,澳洲的角角落落我都去过了,有的甚至不止两三次,所以本来最爱的旅游在想到只能重复之前去过的地方时候,也最终没有订机票。更何况现在我最爱的东南亚我也都走过了,不敢想象如果欧洲,非洲,美洲我都去过了,之后我是不是再也没有说走就走的激情了。

所以生命因绽放枯萎而绚烂,因雨后荼蘼而美丽。一生只有一次,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后悔药,我们要拼尽全力做每一件事,每一个决定,这种生命的有限性倒逼人们必须要认真思考如何使用这只有一次的人生,所以才有了意义。当然也有人此生不顺,选择寄希望有有来世,个人感觉这个有点过于悲观主义了。

说了这么多,再说说我认为的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虚无主义就是认为一切都已经确定,人类的存在是没有目的,也没有意义的,虚无主义和宿命论差不多,在我看来虚无主义是人对世界的看法,宿命论是人对自己的看法。在100多年前虚无主义抬头的时候,人们陷入悲观情绪,而进行了许多反传统的运动,比如反艺术的后现代艺术,还有反音乐的黑金死金等。我们今天的佛系少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就有点虚无主义的味道。尤其是现在疫情当道,人类少社交,每天在家胡思乱想,可能人心底处的虚无主义都抬头了。

虚无主义主要代表就是尼采,他描述精神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比所有人都更努力地服从和学习,把值得崇拜的东西汇集起来并让他们相互排斥,最终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受到怀疑,信仰破灭; 第二阶段,肯定生活的虚无主义,粉碎心灵对传统的崇拜,道德说教和真理不可靠; 第三阶段,置虚无主义的影响于不顾,顽强地肯定生活,尽管生活“始而往复,永恒循环”,也要怀着乐观和自由的精神在消亡中肯定存在。

可见尼采也意识到,尽管世界不增不减,不死不灭,但是“悲观主义败坏了生活的乐趣”,转而提出了强力意志和超人学说,希望给人类树立为之奋斗的目标。存在主义接过尼采的旗帜,承认生命在客观上、宏观上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在主观上和微观上,人可以自赋意义。举例来说,我这条小命,对太阳系来说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但对于我父母、我自己而言,则是很有价值、非常重要的。正因如此,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找到意义之路,存在主义的代表萨特喊出了“人是行动的总和”和“自由选择、自己负责”的行动号召。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除了人本身之外没有先天决定的道德或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却有选择的自由。当评价一个人时,要评价的是他的行为,而不是他的身份,因为人的本质是透过行为被定义的。虚无是永恒的,生的目的不是存在,而是去体验。

所以存在主义其实是虚无主义的发展,虽然虚无主义可以看做是存在主义的极端情况,即无路如何世界都是一成不变的。那我们是要选择虚无一切,还是认为我们有选择的自由,每个选择成就了今天的自己?我个人是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特别的虚无。。其他时候还是比较有存在感,哈哈。

最后的最后,送给大家《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里头的一句话: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热烈,水波温柔,总有一朵花开会让你心动,总有一首歌曲会给你抚慰。生而为人,我们要做的,不过是承担你该承担的,追求你该追求的,享受你该享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