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的左衽和右衽

2021-07-07  (字数:1303)

今天回听袁腾飞的先秦的课程,其中在说到左衽和右衽时候,说反了,说成了左衽是左边在上,右衽是右边在上。之前我汉服之前买过几套,也在日本买过浴衣,对汉服有一点研究的,都知道它是右衽的,也就是左半边压右半边。孔子曾经说过,如果没有管仲尊王攘夷的话,中原就要沦为“披发左衽”的蛮夷了。汉服作为最传统的汉文化代表,所以有必要了解一下。

如上图,虽然不确定是否非常的准确,但是大概可以帮助理解。所谓左衽右衽,就是因为古代衣服是其实是有点像现在的披风,左摆右摆都很长,基本对称,然后把右摆先压过来,再把左摆压在右摆上,最后用左右摆上头的绳子系上,这样衣服就固定住了,这个系绳子的位置就叫做衽,在左边就是左衽,在右边就是右衽。如果是右衽的话(汉服),那么其实是左摆压右摆,然后左领压右领,因为领子是相交的,所以也叫交领右衽,如下图:

为什么一定是右衽呢?最有说服力的无疑是大多数人都是右撇子,右衽对于右撇子来说系绳子比较顺手。同时右衽的话,也方便右手伸进衣服里拿东西。同理可证为什么胡人骑兵多是左衽,因为:

  1. 绳子系在左边,不容易影响到拉弓的右臂的上下活动
  2. 左衽方便左手从怀中取放物品,不影响右手同时持剑(同样右撇子右手持剑)
  3. 左边交叠的衣襟较厚,保护心脏

当然我们还有更高大上的解释,那就是阴阳学说。大家都知道男左女右,左为阳,右为阴,所以右衽就是阳盖阴,生生不息,而左衽就是阴盖阳,一般的丧服寿衣都是左衽。

大家都知道古人上衣下裳,所谓裳其实就是现在女生穿的那种拖地长裙,很像一个窗帘绕在腰上的感觉。穿过的人都知道,这个下边是真空的,如果坐姿豪放一点,分分钟走光,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古人都是跪坐的原因。这个现在日本人还依旧继承着。还有一点就是战国之前在引入胡服骑射之前,大家都是马拉战车作战,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后来人们觉得只裹个窗帘有点冷啊,于是就发明了裤子的最早形态,胫衣。说白了就是两个裤筒,用一根绳子吊着,这样多一层在腿上防风。

后来人们又改进了这个设计,成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开裆裤,这个和现在的裤子已经差不多了,唯一的区别就是少了屁股背后那一片布料。

肯定有很多人说,这么屁股不冷吗?或者,就不能多块布料把屁股包上吗?其实这个是因为当时大家还是上衣下裳,或者穿连体的深衣的,裤子外头还有裙子,如果死裆的话,上厕所非常不方便。肯定又有小伙伴问,男生尿尿怎么办?嗯。。你就不能蹲着尿吗(我猜的)?

刚才说到汉服是上衣下裳的,这只是其中比较正式的搭配。另外一种大家平常也会穿的就是深衣,有点像日本的和服,连体的褂子的感觉。也是交领右衽的,如果是和上衣一样的,不过稍微长一点的话,那就是直裾深衣。裾就是衣服左摆和右摆交汇的那个边,因为正常的直裾深衣那个裾会是在右衽下边直直的到脚边的

而这种的直裾,非常容易走光,因为重叠的部分较少,如果迈步子大一点,大腿就会漏出来,很不美观。所以除了大家都得小碎步之外,大家“续衽钩边”,发明了曲裾深衣,就是这个裾会是斜着出现在身前,这样相当于一块窗帘在你身上多缠了半圈,这样子腿就不会漏出来了。这种曲裾深衣一般是女子穿的。

最后我们欣赏一下真实的曲裾深衣和直裾深衣汉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