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阎步克老师讲的中国古代史,在讲到周礼时候。讲了国人和野人的。国人不是国民的意思,而是住在城里的人,因为古代的国是城区的意思;野人和国人相对,也不是人类的不明近亲,而是指住在野外的人,也就是住在国外的人。国人是城里人,有学区房可以上学,有户口可以从官,根正苗红可以参军,享有部落的姓氏;野人一般都是俘虏或者奴隶,只能务农。
《屍子》里边说:“子路,卞之野人”,子路是鲁国卞地的乡下人。
《吕氏春秋》里头记载:“孔子行道而息,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孔子休息的时候马跑了,去乡亲家里把人家庄稼吃了,然后乡亲把他的马扣了。
《论语》里头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孔夫子说,乡下人先当上官然后修习礼乐,富二代先修习礼乐然后才当上官,如果二选一的话,我还是觉得乡下人牛逼一点。
其实“野人”这个称呼主要是周朝时期使用的,所以当时大量提到了野人,但是也经常被后世增加逼格而使用。比如唐杜甫号称少陵野老,长安少陵地区一个乡下老人;宋代的《野人闲话》,一个乡下人瞎比比。所以自称的野人基本和自称敝人或者贱内差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