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核心:三纲五常

2021-07-29  (字数:1365)

三纲五常,中国儒家伦理核心,是汉朝董仲舒在当时儒家思想基础上提出来的,并盛行于宋、明、清三代。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首先说一下三纲的意思,纲是网兜的串连绳子,引申为规则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国君是臣子的准则,父亲是儿子的准则,丈夫是妻子的准则。它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这是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提出了的理论。

再说一下五常,常就是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五常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根据孟子的说法: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再加上董仲舒加入的真诚守信(信)。

所谓伦理,三纲更像是伦,规定封建社会的架构,先后;而五常更像是理,规定了社会如何运转,规则如何执行。和之前讲三从四德一样,我认为三纲五常虽然是从董仲舒开始,到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达到巅峰,但是对于现在的我们,依然有现实意义。中国是一个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社会,对于长者,智者,我们还是应该尊敬,推崇。而对于社会事件,为人处事,人与人的交往,仁义礼智信也是非常经典的概括。

事实上,对于仁义礼智信,大家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近代对儒家的批判,可能也集中在三纲这种封建等级对人的禁锢。但是恰恰三纲是着实对孔孟之道的误解。首先要明白孔子的生活背景,那时候春秋时期,人们还没有礼崩乐坏,大家对分封制还有着根深蒂固的信念。而分封制的核心,就是温情脉脉的大家庭,天子是大家的大家长。天子虽然分封诸王,但是也不是说随意就可以任免诸侯。按照秦晖先生的比喻,孩子犯错了,家长最多责骂他,并不会说把他开除出家庭。天子只是大家推选出来的盟主,酋长,有一些权力,但是也有维持秩序的责任。

所以孔子的实际态度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要做各自分内的事情,那么天下就安定了。这和孟子“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是完全相同的意思。孔孟绝对没有说要确立绝对权威和等级的意思,恰恰相反,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可见在孔孟时候,大家各守本分,做对的事,如果你对我不好,我也没必要再效忠你;而从来不是“君叫臣死,不敢不死;父叫子亡,不敢不亡”这样的愚忠愚孝。

就和当时周游列国找工作的孔子和挂六国帅印的苏秦一样。在我看来,孔子当时应该是更支持良禽择木而栖的,应该选择更好的君主,而不是说盲目的从一而终。孔孟更看重的是理,而不是纲,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因为在那个时代,大家对国,民族的概念非常的有限。可能一个是因为一个封国的地域是在太小,大家经常要去不同国家;另一个是因为大家都是一个大家庭,有周天子天下共主,不用分这种小我。

然而这样的结果就是,臣子商汤和周武王,可以替天行道,推翻天子。士大夫也可以认为诸侯主张不对,拒绝执行。显然这样的制度是不太适合统治的,所以董仲舒就把法家那一套严明的等级制度拿过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完全歪曲了孔孟对于对于儒、礼的看重,开启了两千多年中国的儒表法里的文化